Jer 柳應廷 - 鹹魚遊戲 (Piano solo) - 《死屍死時四十四》電影主題曲

琴譜下載:

Jer 柳應廷 - 鹹魚遊戲 (Piano solo)

演奏片段:

分析:

Support me:
https://www.buymeacoffee.com/bensonby

今次選的歌曲是電影死屍死時四十四的主題曲,由負責電影配樂的崔志鴻創作 (創作電影配樂比創作一般流行曲更困難)。

歌曲在和聲上最特別的是augmented chord,在流行曲極少聽到。結構上雖然都有重覆的主歌和副歌,但由於用到不同編曲氣氛,所以整體感覺較為through-composed,沒有平常聽流行曲的重覆感覺。

00:04 Bar 2-5: 因為左手的伴奏是off beat開始,所以特意在右手重拍加上arpeggio chord,使重拍更明顯。這四個小節的pedal都會再句子完結後放開,不過放開的時間需要仔細拿捏,不可以讓尾音太乾 (太早放pedal,亦使句與句之間感覺停頓),也不可以讓尾音太拖 (太遲放pedal)。

Bar 2-5 (續): Chord 方面Bar 1是Bm7 (ii7) ,bar 2是E,但加了E# ,出現了E和E# 撞音的有趣音色,編寫琴譜的時候要小心E和E# 的擺放 (voicing) ,否則是很難聽的半度撞音。Bar 3是A卻把E sharp了變成augmented chord,彈的時候可以留意右手是C# major chord (Amaj7+5 的音等同C# /A) 。Bar 4是F# 7 不過也加了D音,也形成了augmented chord的聲音 (F# A# D) ,右手的D和E同時用1手指彈。

00:15 Bar 6-9: 音樂上多了節奏感和低音,鋼琴編曲是建基於前4小節不過加上了: a) 右手的和弦襯托, b) 左手的低音。Bar 7的第1拍右手刻意避開E# 以免與左手低音E撞音。另外,這4個小節的左手都會有一些大跳,可以隨自己喜好用右手幫忙彈左手其中一部分音。

00:26 Bar 10-21: 主歌的旋律由左手彈出,因為右手保留了原曲的鋼琴高音arpeggio。所以右手要盡量細聲而左手要突出。和弦跟前奏大致一樣,除了F# 7變成了F# m7 (A沒有sharp)、還有bar 21又出現了augmented chord的聲音 (A C# F),還加上了dominant 7th的G音。很多時候大家喜歡討論是甚麼chord,不過用耳仔去感受聲音效果會獲益更多。Bar 20的旋律C# D# E# 是whole tone的聲音。

Bar 10-21 (續): 彈的時候左手可以幫手彈重拍的音,減少右手的大跳,不過左手要小心主音和伴奏聲音的balance (mf vs p)。這也是bar 19的重拍E只能用右手彈的原因,因為左手同時彈C# 和E但是要突出C# 比較困難。

Bar 10-21 (續): 平時我的註釋較少寫engraving方面的東西,其實我往往需要花上數小時調整琴譜。可以留意一下bar 10左手的slur是在音上邊,但bar 11-17都在下邊,是為了避開右手cross staff的音符。另外像bar 11和12左手的rest都是寫成兩個半拍而不會寫成一個一拍休止符。

00:58 Bar 22-25: 因為歌曲要推進至副歌,所以從第22小節開始就加上了bass,同時令到這一段很困難 。建議每小節左手最後3個音都是用135手指彈去減低腦部需要處理的事情去專心處理接著的大跳。處理大跳旳技巧可以觀看Nahre Sol的ig shorts: https://instagr.am/p/CY4PPs5lX6i/

01:06 Bar 25: 原曲第4拍有明顯的低音C加強進入Bar 26低音B的效果。(在compound meter裡每一拍是3個8分音符) 由於左手要彈高音arpeggio而右手要彈主音,所以作出了取捨讓右手彈C音,效果不像原曲明顯但也能在鋼琴上產生其作用。右手在加厚的時候同時有考慮第二層的音的橫向連貫性: G# A G# 以及C# C。留意這些線條可以使練習事半功倍 (muscle memory是不可靠的)。

01:13 Bar 27: 第4拍是french sixth chord。這裡的sixth是augmented 6th (Bb和G# ),所以有其特別名稱。(它還有Italian 6th和German 6th兩個朋友,大家都是augmented 6th chords) 如果是閱讀流行音樂樂理的話較常會稱之為tritone substitution之類。我比較偏向古典音樂樂理的解釋,因為augmented 6th都會有更清楚的voice leading考慮,不是單純看一個chord。從french 6th去A major chord的voice leading是: Bb向下去A, D向下去C# , E不變, G# 向上去A,不過這裡主音沒有上去A

01:15 Bar 28-29: 彈流行鋼琴有一個很常的習慣是bass一定在正拍,這只是一個簡化版的思考方法。Bar 28-29是一個把最低音不放在重拍的例子,低音不在重拍反而成為了歌曲推進的動力,而重音位置是一條橫向的descending scale,從bar 28第二拍的B開始向下直至bar 30的B,看懂了內裡的結構就會使練習更有效率。

01:20 Bar 30-35: Bar 32-35是一條descending bassline,由Bar 32的E以半音階下行至Bar 35的B。Bar 30的第3,4拍是augmented chord。Bar 32的第4拍也是French sixth (Eb G A C# , 同時加上F)。Bar 34的左手伴奏不是單調的pattern,而是有橫跨音域的變化,第一和第四拍是窄的、第二和第三拍是闊一點的,似是音域做出來的phrasing。

Bar 30-35 (續): 在chord note方面,可以留意一下左手和右手的音之間的voicing和重疊關係,因為chord note不應是隨意填充的工具,而是需要考慮整體的聲音。例如: Bar 30第3和第4拍都是左手的A# 加上右手的F# 和D, bar 32第一拍左手的G加上右手的B、bar33第二拍左手的A加上右手的F# 和C# 、bar 34第一拍左手的C# 加上右手的E和A。這些選擇是用來確保整體和聲的平衡和悅耳。

01:37 Bar 36: 當一條line從左手轉到右手的時候,左手不需要寫rest,右手本身的rest也自然被佔據。

01:46 Bar 40-43: 把原曲的bass、cello和violin都寫進來,感覺是有一堆不同的聲部在同時出現。Bar 43最後的tenuto音可以放開pedal,進入第二次主歌的不同氣氛。

01:57 Bar 44-47: 這一段是有力、斷音(不是跳音)的彈法。左手寫了一堆不太有規則的音,如果節奏太有規律的話就會失去了切分音的效果。

02:08 Bar 47-51:
突然變成安靜的氣氛。原曲沒有這麼安靜,但鋼琴版不妨加多一點不同的元素。左手在第三和第四拍重覆使用同一短句,短句裡的E與bar 49和50的E# 產生有趣的撞音效果。

02:19 Bar 52-55: 音樂變成佻皮的感覺,彈的時候最難是同時處理旋律的連音和其他聲部的articulation。跳音跳得乾淨、slur做得明顯、主音要手指連起。Pedal可以再連音的位置使用去加強效果和幫助連音。Bar 53第三拍在歌曲本身只是三個8分音符的低音節奏,在鋼琴編曲處理上會盡量加多一點旋律性的處理,所以變成了這條C# major scale。留意最低音的E是natural、而scale最後第四拍的E是sharp。

02:31 Bar 56-58: 樂曲繼續延伸佻皮的感覺,左手的跳音位置不用pedal。左手加了一些二度撞音去表達playful的效果。

02:39 Bar 59-60: 回到了比較grand的氣氛。Bar 60的一堆音是想造出緊湊的效果 (原曲是一堆鼓聲)。在第二拍最後的G# 使這堆音有特別的聲音效果,有點格格不入的感覺。

02:44 Bar 61-68: 與Bar 27-34一樣。

03:07 Bar 69-70: 第二次副歌的結束與第一次不同。Bar 69左手變成了只有重拍的chords,bar 70只有主音。節奏變得不緊湊是用來為最後一段作舖陳。入最後一段之前會有一個吸氣位置,用吸氣去幫助身體進入最尾一段,正確運用呼吸對彈琴的節奏是有幫助的。

03:12 Bar 71-72: 最後一段的高潮尾聲。之前的tonic (A)變成了Bb major的major 7th去直接轉調。左手用了重覆的chord去加強緊湊程度,配以第三拍的低音octave (第三拍同時是右手hold長音的位置)。而Bar 71和72的第四拍分別是向下和向上的arpeggio: Bar 71是從major 7th (A)變成dominant 7th (Ab),接去bar 72旳Eb major chord。Bar 72沒有用7th是因為它的major 7th是D音,但這個D音有更重要的用途 - 在第四拍作為bass passing note去bar 73的C。所以要把D留給更重要的位置。因為不想單純用octave,所以就在bar 72第一拍寫成五度的chord。

03:17 Bar 73: 右手在旋律下加上了2nd voice。這裡的2nd voice除了是在texture上加厚之外,也是用來填補中間的harmony律。所以這裡的2nd voice考慮點是: a) 2nd voice自己的旋律性,b) 結合右手旋律後是否順手型能彈,c) 與左手bass和右手melody結合起來的chord voicing。例如第二拍2nd voice Eb填補了Cm7 chord的3音、第三拍第1和3個音加了G chord tonic (G)。除了因為原曲的bass和原曲的melody一樣音之外,其他位置如果垂直看起來都沒有重覆音的,所以能夠有和聲上不同interval的效果。

03:20 Bar 74: 第三拍開始是F做bass,不過因為bar 75都是以F做bass (Fm chord),所以bar 74的後兩拍刻意減弱F作為bass的效果,只是用了單音。反而在右手加了一條scale作過渡,Eb (F major chord的dominant 7th)在這裡有一個特別的聲音效果,我也不懂得形容...。總括而言這兩拍的感覺是在短暫休息一下然後再開始。

03:23 Bar 75: 左手用了很多7度的chord向下,配以右手旋律向上的pattern,及2nd voice一級級向上,所以能夠感受整體在擴展。彈的時候也可以留意右手從前面A natural變成Ab的聲音變化。

03:28 Bar 77: 中間的inner voice沒有完全跟從原曲 (在鋼琴編曲上做了一些取捨)。Bar 77最後的D音較難處理,因為右手彈完D之後要跳落Bb,但主音D需要用pedal hold,不過pedal同時要在bar 77就換,因為chord不同。我的解決方法是彈D的時候刻意彈長一點 (像彈tenuto),然後在D音加上這長一點的時間裡換pedal,所以是偷了很短的時間。

03:31 Bar 78-79: 最後兩個音寫成了八度。八度不一定只是單純(無意義)的加厚。當整首歌不濫用八度的時候 (在暗示某些鋼琴編曲類型...),八度就可以有其八度interval的效果。如果想測試這個八度的效果,可以嘗試一下只彈單音主音,或者讓低音Eb延續去比較。這個結尾的寫法也跟bar 70要為bar 71作準備的寫法不同。Bar 70的bass harmony有延續,而旋律只是單音,當然整個身體的動作和呼吸都應該能讓聆聽者感受到樂曲未完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