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巨基 + Edan - 飄流教室 (鋼琴伴奏譜 Piano Accompaniment)

琴譜下載

Download Music Sheet 下載琴譜

影片

分析/註釋

飄流教室的編曲用了很多鋼琴,而且有一些古典音樂的寫法,所以在分析裡面會特別提到。

對我來說,所謂古典 vs 流行鋼琴,最大的分別是用了流行音樂經常用chord作為基本的building block,加上穩定清晰的節拍感,所以才會使很多流行鋼琴教學可以sell 小時學識彈___。這些節拍感很大程度上取代了音樂和聲和旋律本身擁有的張力和方向,亦都導致chord和pattern的彈法能夠這麼普及 (在音樂學習方面並不是好事) 。不是說古典音樂沒有chord,只是在古典音樂的元素裡面chord只是其中一種。它的角色沒有像在流行音樂裡般突出和單一。

因為本身編曲很多鋼琴部份,所以我今次寫了伴奏譜去保留所有鋼琴部份。我在譜上也只是寫了transcribed/arranged, "transcribed"即是說我去聆聽樂曲裡面的鋼琴部份,再寫出來,中間沒有任何重新編曲,我只是copy and paste。這類copy and paste 可以算是編流行曲琴譜的基本技巧,由transcribe 主音旋律,到transcribe 和音,再進展到transcribe 中間兩段piano solo,transcribe bass,弦樂部分,還有滲在不同樂器聲之間的鋼琴聲音。

很多人會覺得有perfect pitch就等於擁有這個技巧,其實我覺得更重要是對聽力的訓練,音與音之間的音程和聲音效果,彈琴經常用到的pattern (古典鋼琴,不是流行) ,正如sight reading不應該逐個音看,transcribe 也不是逐個音去聽。逐個音聽就會忽略了音與音之間/和聲的關係,所需時間和出錯的機會也會增加。從不同樂器聲音合起來的和聲效果,以及一個樂器裡面的voice leading 都可以幫助判斷耳朵聽不清楚的音。

由於這一首是合唱歌,雖然和音部分不多,但是我還是分開了兩行,亦加上和音 (細一點的音符),一些歌曲本身的backing vocal都加了上去。唱的人可以自己選擇怎樣分配誰人去唱 (因為有些和音轉變太突然) 。我為了跟從歌詞的主音分配,所以只是把和音寫在另一部。

00:00 bar 1-10: 純鋼琴的伴奏,即是直接transcribe。中間一些細微的chord note 可能不準確。你會發現雖然右手有一點旋律線條可以做出旋律方向shaping ,但幾乎所有音都是chord notes,於是缺少了句子之間的張力,不夠緊接和連貫,感覺就是隨意去改那些音都沒有影響。這就是人們經常說古典音樂"more sophisticated" 的其中一個原因。

00:11 bar 6: 鋼琴的頭一拍半只有C和G音 (1音和5音) ,沒有E (3音) ,於是彈起來(加上parallel 8th) 會有一種空洞的感覺。這是用chord和pattern 彈琴經常會出現的問題。如果不停用chord 和pattern彈琴,久而久之,耳朵就會對這種空洞的聲音麻木,不能分辨好聽與不好聽的聲音。(於是我近年在盡力補救)。而學習classical music theory 就是寫出好聽聲音的基本作業。

00:20 bar 10: 這個小節很特別,因為這種寫法極少在流行曲出現,反而在古典音樂則很常見。這裡的和聲已是tonic (G major chord) ,但右手則是經過了像dominant seventh的appoggiatura才resolve去tonic。在Bach的prelude in C major最後都是這種harmony (C bass),Mozart的一些sonata裡面,尤其是第二樂章也不時會找到。

00:23 Bar 11-14: 一段piano solo,由於沒有人聲,而且正常來說編曲者應該要把piano solo寫得idiomatic,所以transcribe 的難度更低。這裡都特別標示了一些手指位 (每次使用相同的手指位有助muscle memory) - 不過正確的指法有可能不只一種,所以有需要的話要跟據自己喜好調整。這段piano solo都是略嫌缺少音樂上的張力,太多chord notes,感覺就是似4個chord作為框架,把4個小節不同的musical idea放在一起。註: 這段solo比E先生的那段容易得多。

00:32 bar 15-22: 頭6小節都可以做適量的漸大漸小,bar 23 開始漸大,而bar 24第三拍的跳音要明顯,帶出後半拍的tenuto,而且這兩個音都是主旋律一樣,所以要互相聆聽。

00:34 Bar 16: 頭兩拍旋律的節奏寫法(dotted 8th, 16th tied to 8th, 8th)是唯一正確的寫法。間中都會看到有人會寫成dotted 8th, dotted 8th, 8th,這是錯誤的 (沒有討論的空間 - 在普通的樂曲和拍子下,這個規則沒有例外)。同樣道理,dotted quarter, dotted quarter, quarter都是錯誤的寫法。

00:49 Bar 23-30: 伴奏的音符多了一些變化,節奏較緊密,不過本質仍然是chord notes為最主要的element。Bar 26-27都各有一個細小的音符,這兩個音符都是原本歌曲的伴奏沒有的,但是實際上缺少這兩個音符的話這個和弦都缺少了chord裡面的3音,感覺會很空洞。3音就像一層夾心填補著和聲裡的空隙,給予承托。所以我會建議彈的時候加上這兩個音。

01:06 Bar 31-38: 伴奏又轉了pattern,只是都是離不開chord notes,所以不算特別。右手節奏也是需要加tie (雖然一些舊的engraving會容許這裡用tie不顯示第三拍)。Bar 36的chord是一個first inversion (G/B),可以留意這裡的右手都沒有彈B,這是符合music theory的寫法。如果單靠所謂流行曲的和弦pattern,這裡很容易會有太多的3音 (B),令音樂不悅耳。如果留意一下古典音樂,你會發現作曲家都是有跟從這些規則的 (而樂理規則的存在是有其音樂意義的)。

01:24 Bar 39: 伴奏多了一些3連音的pattern,感覺有一點兒想模仿古典樂曲裡面的裝飾音。Bar 45開始chorus的後半段伴奏更加"豐富",不過仍然離不開chord notes和一些直接的passing note去填補chord note中間的空隙,聽起來並沒有更豐富的樂曲張力。正如我可以用16分音符的chord note塞滿伴奏 (看起來會覺得很難彈可以炫技),只不過有沒有音樂內涵卻是另一回事。

01:59 Bar 55-58: music break的第二段piano solo,頭一半與開頭的一樣,後一半則有一些不同: 突然跳上很高的G,而前面卻是不夠舖排。Bar 57的後兩拍開始有很多的6度,與前面chorus很類似。這些6度比起單純以chord作為伴奏pattern會有多一點音樂上的變化。而且是在流行曲伴奏裡面較少見的。

02:08 Bar 59-66: 由第二次verse開始,加入了更多不同的樂器,例如弦樂。所以在伴奏譜上面開始會把弦樂部份也彈出來。Bar 62是流行曲編曲裡極少見的部份 - 也是我很樂意見到的,即是有古典音樂的風格。它的根本依然有著和聲 (D/F# ),不過卻不是以chord pattern演奏出來,而是兩個聲部各自有旋律線 (十度),雖然沒有很多chord notes,但是聽的人會感受到整句的方向感,帶進下一個小節的C major chord。

02:25 Bar 67-70: 這裡右手彈的是不同的樂器效果:頭兩拍是woodwind的連音,後兩拍是弦樂的pizzicato聲音。雖然彈的時候會踩著pedal,但也要做出相對應的音色對比。而左手重拍(第1、3拍)也是strings pizzicato。當bar 70最後一拍所有樂器變成rich legato的時候就可以做出明顯的對比。

02:43 Bar 75-81: 原本歌曲裡這裡有更明顯的鼓作為節奏。不過在伴奏譜上沒有刻劃太多,因為想令到鋼琴版的伴奏較有音樂感。右手彈的大部份是弦樂或原曲裡的鋼琴部份,而左手則是原曲裡的bass,以及一些較短的旋律線(例如是原曲的大提琴部份)。

02:57 Bar 82: 很多時候彈流行曲如果想加強氣勢都會在左手用一些八度。有時可以嘗試用其他方法,例如這裡左手用了9度 (E音) 然後resolve去D音,所以會聽到一個音樂上的tension。這裡的E音我不會認為是一個和弦音 (很多流行曲樂手會把這個E想像成D major chord的9音- 這是沒有顧及前後音樂連貫性的想法,因為這個E的後面必須是D音才能為這個E音賦予意義)。

03:01 Bar 83-90: 與剛剛chorus頭半段類似。值得留意的是Bar 88第一拍右手的4-3 suspension。第一拍的E不應該看成是Em/B,因為頭兩拍的chord實際為G/B,E音只是一個appoggiatura (unprepared suspension),G音是tie而右手是從E變成D就是反映了這個appoggiatura的結構。這些都是古典音樂常見而在流行音樂少見的音樂張力。Bar 88的後兩拍感覺上用E minor chord會比較常見,不過原曲選擇了回去tonic,這個first inversion回去root position的G chord在彈琴的時候要特別小心,因為如果voicing選擇不好的話就會感覺奇怪,像是用錯chord的感覺。Bar 90的左手也刻意用了7度而不是8度,增加bass (A音) 和右手高音 (B)之間的和聲厚度。

03:15 bar 91-99: Bar 91-92 雖然左手寫了跳音,不過整體效果上仍然要使用pedal。右手有一些雙音arpeggio ,彈的時候top note 較為重要,可以嘗試把重心放在手的偏右位置。這種雙音寫法不符合鋼琴的自然彈法,不過因為跟從原曲所以沒有修改。bar 99 第3拍的F# 是額外加上去的,原曲並沒有。這是考慮到只有D E A的和聲太空洞。(註: 整段的鋼琴都是困難的,建議如果在真正演出作為伴奏時可以根據自己能力作出刪減,使彈奏時更從容自如,因為鋼琴只是一個伴奏的角色。)

03:37 bar 100-107: 一貫的流行曲breakdown 部分。左手的跳音其實是strings pizzicato ,所以還是需要有strings 撥弦的尾音,不應太斷,可以用一點pedal去輔助做出效果。Bar 106 左右手的交接要小心左手不要突聲。Bar 107左手最後很多條線的音是八度,而且是perfect cadence進入下一小節,是很標準的progression,與前後音的關係明顯,所以不會用低八度符號。

04:04 Bar 112: 右手的六度在彈的時候把琴鍵按到底會更加穩陣。Bar 113的第3拍這一次是用了E minor chord (vi),Bar 113-116的整個progression是iii vi ii V I,是一組cycle of fifth。Bar 114的開頭是一個suspension,從D B去E C成為A minor chord的chord note。Bar 116跟bar 10一樣也是在tonic (G major chord)上用了appoggiatura。

04:15 Bar 116-120: Outro是一段piano solo,可以用多一點rubato。Bar 119的第三拍加了tonic音G作為pedal point,是源於原曲裡面的lower strin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