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C 張天賦 - 記憶棉 (鋼琴獨奏譜)
琴譜下載
影片
分析/註釋
今次的分析會著重樂理方面的解釋,因為編曲上有不少地方都不只是一個bass加melody然後在中間用chord notes 填滿,而是有考慮用哪一個音,以及每一個聲部的線條。當清楚每一個音的意義和音與音之間的關係之後,背譜會較容易,練習效率都會提升。建立到這個閱讀習慣更可以提高sight reading 能力,因為熟習了怎樣看音與音之間的關係就能夠一次閱讀更多的音。
與My Apple Pie一樣,因為這個是純鋼琴的演奏,所以不用根據歌曲原本速度,可以有rubato,也可以比原曲慢。琴譜上寫著的一拍75為歌曲原本的速度。
00:00 Bar 1-4 前奏大致都是參照原本編曲。譜上寫了tenuto的音是用來做出歌曲的節奏感。這首歌前奏和用了I chord和IV chord的交替。I chord 都是power chord (只有tonic和fifth,沒有third) 。中間的music break (bar 38-41) 和最後的outro都一樣。
00:18 Bar 5 這次編曲的前半都是抒情的,為了使由前奏進入主歌的過渡自然,Bar 4的最後加了fermata的停頓,可以想像成從現實生活變成回憶過去的情感轉變。
00:22 Bar 6-7: 這兩個小節歌曲原本的chord progression是從iv (D F A) 到III (C# E# G#),這不是一個自然的progression,不過在本身歌曲聽起來因為有歌聲做主角所以未必有太大的影響。如果放在鋼琴只有單一樂器的時候就會聽到不悅耳的過渡。不悅耳的來源是parallel fifth/octave,留意F與E# 是同一個音,兩個chord都是root position所以實際和聲轉變是從(D A)到(C# G#),就是一個parallel fifth。學樂理時候的規則大家都懂但可能很少會聽到違返了規則所造成的聲音效果。為了避免parallel fifth/octave,我把第一個chord改成IVc,亦使bass note與之前的小節一樣是A。
00:25 Bar 7-8: 留意有一個inner voice C# B A從右手轉移到左手。而bar 7由第一拍root position轉到第三拍的second position。在second position的時候通常要避免double 這個bass note (E# ),所以除了這個bass note之外,第三、四拍的音都只有C# 和G# 。
00:32 bar 9: 左手特意寫了4拍的長音bass。通常每小節的bass都是用pedal延長,不過這個bar是從Dmaj7轉為E7/D,而bass沒有再彈。由於轉chord 的關係pedal必須換,所以承托著harmony 的D需要用手連住(至少hold 兩拍)
00:35 Bar 10-11: 這兩個bar的bass是chromatic descending ,而上面的伴奏和聲都是向下一級一級落 (或不變) ,所以整個效果會是很順的,沒有突然的大跳。
00:58 bar 17: 寫伴奏的時候很容易被忽略的部分是伴奏與旋律的關係,即是往往都是跟著bass note 然後用chord note 隨意填滿和聲,這些和聲就會與旋律缺少了相互的關係)。這個bar的每一個音左手和右手都有3度或6度的關係,沒有單調的8度也沒有不協調的2度或7度,亦沒有感覺較空洞的4度和5度,所以每個節拍都會有和諧的聲音。
01:13 Bar 22-29: 一個香港流行曲常見的chord progression - 由tonic 開始的descending bass然後cycle of fifth (I Vb vi Ic IV (+V7d) iii vi ii V) 。所以左手在Bar 22-25的很多線的低音可以記著是逐格向下。
01:18 Bar 23: 這個小節是Vb chord (E/G#) ,由於主音是從B落去E,左手再bass G#之後選擇了去B,不去E是因為右手已經有了E,bass的G#加上左右手的B和E就剛好是完整的triad。另外為了讓bass note 與上面的音有更大的空間,所以這裡沒有用3度而是10度。
01:38 Bar 29: 由於左手最後的G#與右手開新句的A很接近 (只差半度) ,所以彈的時候右手可以稍微遲一點入,也要留意左手是句尾要收細音量,右手開新句要突出,做出兩者音量和音色的差別。
02:01 Bar 36-37: 這裡有很多ledger line很高的兩個音,閱讀的時候利用與前面的音的interval (兩個空間即是五度) 就可以快速閱讀得到。
02:09 Bar 38-41: music break也是跟著原曲編成,不過為了連接下一段維持抒情簡單的編曲,所以Bar 40開始寫了mp,右手高了8度而左手的bass也高了8度。與bar 4一樣,bar 41最後也一樣有fermata。
02:26 Bar 42-49: 音樂的和聲不一定是用bass note 作重拍。流行曲有鼓聲和bass作節奏主導所以很容易令人想用bass note 作重拍彈奏去模仿效果。因為這是鋼琴編曲,所以可以擺脫這個框架。
02:46 Bar 48: 進入第二次chorus時候有個突然的轉調 (由A major升上B major) 。如果只聽旋律可能會覺得轉得頗突然,不過仔細留意音樂的話其實它有作舖排:bar 48從第一拍ii chord (Bm) 轉去第三拍 II chord (B) ,由D變成D#。D# 是一個B major的音,所以已經在預備轉key,這是一個要轉去major 給予聽眾的預備,在這裡我也特意把D#寫左第3拍重拍的bass,達到IIb的作用,加強效果。從這個D#開始的harmony (in B major) 是Ib IV V, bass note 是D# E F# ,所以即使旋律是A major,其實背後的harmony已經準備好以perfect cadence 轉去B major
02:50 Bar 49: 左手刻意改變了和弦的排列,因為: 1) 左手用G# 更能與右手的E產生和諧、2) 左手的B與右手第三拍的A# 關係更緊接,有smooth voice leading 的效果。
02:53 Bar 50-53: 第二次chorus終於有較低音域的bass出現。左手有很多inner voice 需要做出每句的phrasing 。右手Bar 51重拍的chord 要放輕否則會破壞主音的旋律。Bar 52的左手頭兩拍有一個9-8 suspension (G# 做bass的9音A# 去8音G) ,所以會聽到A# 撞音然後resolve的效果。同一小節第3拍再次出現這個suspension 。
03:21 Bar 58-61: 進入歌曲的高潮。Bar 58由於旋律未完結,所以這裡可以做出兩層聲音的效果,即是4個正拍的tenuto staccato chord,及主旋律句尾的B的音色分別。Bar 59 第二拍左手有一個4-3 suspension (F# 做bass,由B 向下resolve到A# ) 。bar 59和61的左手雖然有很多F# A# 和C# ,不過它們都不是與右手的top note 形成8度,而是3/5/6度。Bar 60的9連音scale最後的C# B (F# A# ) 的手指位建議3 1 (2 4)。
03:36 Bar 63-66: 流行歌常見靜下來的部分。這一段左手的音是依照原本歌落的鋼琴部分編寫,尤其是那些16分音符。
03:52 Bar 67-68: 開始帶入最後chorus 的段落。左手的16音符除了bass 以外很多都是scale,這些scale最尾的音與下一個bass都是二度的關係。
03:58 Bar 69: 由C# 低音開始爆發,閱讀這7個chord可以利用這些特徵: 1) 右手的top note和左手的bass和top note都是同一個音,2) 左手頭3個chord 和右手第2至4個chord都是逐格向上移,2) 右手第4,5,7個chord 的harmony 都是F# G# 和B,3) 左手第4和第7個chord 一樣,4) 左手第4/5/6/7 個chord 中間的兩個音不變,都是F# 和B,即是只有top和bass移動。這個寫法有一點像debussy的音樂。
04:02 Bar 70: 左手在F# 的底音之外加上了descending scale 增加方向感。右手以contrary motion 向上的一個arpeggio 作襯托 (古典音樂經常用contrary motion) 。第二拍正拍和第三拍正拍都是左右手互補成完整的triad。第二拍半左手的B是suspension 的作用,會向下resolve 到A#,為了幫助突顯sus的感覺右手彈了5音 C#,使4音 B加上5音C# 更能帶出suspension resolve 的效果。
04:06 Bar 71-73: 左手除了bass之外還有兩條inner voice,各自有自己的旋律線。Bar 72第一拍是major chord 的first inversion所以右手都沒有double 這個音 (只有F# 和C# 沒有A#) ,bar 73 第三拍同樣右手沒有D#。
04:17 Bar 74: 第3拍的低音B應該在重拍前彈,保持左手top voice 的動力。
04:20 Bar 75-76: 左手有很大句包含了chromatic的descending scale,而且右手要大跳幫忙彈一些低音。這句的難度是要同時控制好左右手大跳的準確度、pedal的轉換、scale 一整句的感覺、還有rubato的運用。
04:21 Bar 75 (續): 左手一開始看似很多ledger line,sight reading看的方法應該是先左手第一個chord 三個音距離的pattern 是從B和D# 開始的136音,即是最高的是G#、然後第二個音是比這個G# 再高一格即是A#。練習時則可以記著這個A# 跟右手的B形成了半度的撞音 (然後向下resolve 落G# )。
04:24 Bar 76: 這個小節最後的bass 特意加了E和D# 才落C# 而且右手的D# 也推遲到最後一個16分音符才彈。原因是避免原本左手bass的D與右手旋律的D# 產生奇怪的撞音。因為bar 75-76的bass本來是E# E D# D最後到bar 77的C#。這個D從樂理的角度必須要向下resolve 到C#,但是旋律卻出現了向上的半音D#,如果只左鋼琴上彈這5個bass加上右手的melody,就會發現D#的出現是不協調的。歌曲裡因為D# 是唱出來,與配樂層次不同所以不協調的感覺沒有這麼明顯。
04:27 Bar 77-78: 右手沒有寫高8度符號,因為右手的chord都是8度。
p.s. 這一篇分析比之前的寫得更長更technical,希望看到這裡的你從這些分析中得到一些啟發